中國科學網手機版

首頁 > 科技 > 資訊 > 文章詳情頁

耳科三大“殺手”侵蝕聽力,“高科技”助力聽障者走出困境!

 2024年5月19日,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截至2023年,我國殘疾人口已達到8591萬,為進一步保障殘疾人民生、促進殘疾人發展,讓他們更好的回歸社會,享受正常人生。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助殘科技研究應用部署和實施力度,《“十三五”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》、《“十四五”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》對科技助殘提出了明確的要求。

據統計,我國聽力障礙殘疾人數約2780萬,居視殘、肢殘、智殘等五大殘疾人群數量之首,占全國殘疾人數的33.5%。在龐大的聽障患群中,接近半數的聽障患者屬于老年性耳聾,此外,先天的遺傳、后天的中耳炎、突聾、全身性疾病、藥物中毒、意外等都是威脅人們聽力健康的重要因素。

第一“致聾殺手”——中耳膽脂瘤

在耳鼻喉科門診中,中耳炎是極常見的疾病,無論大人還是小孩,發病率都不低,其中有些中耳炎患者來院后,經過進一步檢查診斷出“中耳膽脂瘤”,隨著病程發展,逐步出現聽力下降,甚至有的患者直到出現耳聾才來院就診。

中耳膽脂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,一般可從中耳發生,導致流膿、鼓膜穿孔、聽力下降,然后向內耳發展,導致頭暈、頭痛,如果繼續進入顱內,導致顱內感染,出現腦膿腫、腦疝發生,甚至會危機生命。

成都仁品門診專家鄧美濤醫生介紹:“在臨床上,一般會根據患者病情,采取非手術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,對于一般癥狀較輕的患者,一般通過保守治療緩解病情,但對于病癥較重的患者,一般需要通過手術治療才能減輕癥狀,對于部分存在中耳骨性破壞或聽骨鏈破壞的患者,需要考慮采取聽骨鏈重建等手術進行修復。”

第一“致聾急癥”——突發性耳聾

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急癥,該病具有發病急、進展快的特點,大多數突發性耳聾在數分鐘、數小時或3天內的聽力損失達到最高點。

鄧美濤醫生表示:“據《中國突聾治療指南2015版》介紹,突發性耳聾治療的時間與預后有一點的關系,突發性耳聾后的72小時為治療的黃金治療期。”

第一“致聾遺傳隱患”——遺傳性耳聾

在成都仁品的耳科病房,有一群先天性聾的患者,他們自出生起就被按下了“靜音鍵”,在0-3歲聽覺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,由于這個時期的兒童因聽力障礙無法聽見外界的聲音,嚴重影響他們語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,因此出現“因聾致啞”的現象。

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數據顯示,我國聽力障礙兒童數量達460多萬人,其中7歲以下兒童約80萬人,每2000萬新生兒中就有3萬聽力損害的嬰兒誕生。聽力受損會對正常生活造成很大阻礙,嚴重的聽力受損患兒可能無法與他人交流,導致脫離社會,身心健康造成進一步的損害。

成都仁品住院部主任/耳科首席專家黃立高主任介紹:“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發展,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出現幫助了聽力障礙患者重啟“音量鍵”,走進豐富的多彩的世界。”

臨床上,聽力損失根據性質分為傳導性聾、感音神經性聾及混合性聾。部分患者可以通過用藥、手術等手段恢復或提高聽力,但對于部分無法通過治療恢復的輕、中度聽損患者,一般會建議通過助聽器輔助聽聲。助聽器作為助聽輔具,可以對聽力損失進行一定程度的增益補償,重新修補因聽力損失而下降的生活質量,幫助提高聽障患者的社會能力,使其更多的參與到娛樂活動。

對于部分患有重度、極重度聽力損失的人士來說,助聽器并不足以幫助他們滿足聽清、聽懂的交流需求。目前,臨床上已經將人工耳蝸植入作為治療重度至極重度聾的常規方法,讓患者從“無聲”到“有聲”的轉換。人工耳蝸植入后,患者需通過聽覺語言康復訓練,讓他們聽到聲音、分辨聲音、理解語言、張口說話等過程逐步發育,建立完善的聽覺語言系統。

黃立高主任提醒:“如果患者出現耳悶、耳痛、聽力異常等情況,一定要引起重視,盡早就醫、早干預、早治療才能最大程度恢復聽力健康,。目前,大多數耳病都可以通過治療避免聽力損失。若聽力損失不可逆轉,可以采取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等手段,最大程度幫助聽力患者走出困境。”

【版權聲明】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"中國科學網"的所有作品,均轉載、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,轉載、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,并自負法律責任。 中國科學網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

 
 
 

分類導航

關于我們 | 網站地圖 | 網站留言 | 廣告服務 | 聯系我們 biz@minimouse.com.cn

版權所有 中國科學網www.dyjx1688.com

一区二区三区四日韩无码